2020年成为融资大年。分析人士认为,随着经济强劲复苏,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,“宽信用”进程面临变数。局部信用收缩苗头隐现,信用扩张顶点可能已经出现。
据统计,11月11日以来,全市场已有超千亿元的信用债发行取消。11月,公司信用类债券净融资在年内首现负值。截至11月末,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较上月回落0.1个百分点,是2019年10月以来首现回落。
融资大年债券“井喷”
央行数据显示,前11月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33.2万亿元,比此前年度纪录还多出近7万亿元。在这当中,贷款占去“半壁江山”,其后便是债券融资。其中,政府债券融资7.6万亿元,企业债券融资4.4万亿元,合计超过12万亿元。
截至目前,2020年A股IPO融资额已近4400亿元,创10年新高。从发行规模看,截至12月9日,2020年债券市场发行面值总额约54万亿元,其中,国债、地方债发行量双双超过6万亿元,政策性金融债发行超过5万亿元,超短融发行超过4万亿元,公司债发行超过3万亿元,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超过2.5万亿元,均破历史纪录。从大类品种看,利率债发行超过18万亿元,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将近12万亿元,分别比2019年全年多发47%和21%,发行量均再上新台阶。
取消发债潮涌
债券市场仍有融资“洼地”。数据显示,从省级地区看,截至12月9日,2020年内地共有8个地区信用债发行量超过1万亿元,最高的达10万亿元,有8个地区信用债发行量低于2000亿元。
临近年底,突发信用违约“黑天鹅事件”,在影响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的同时,还助推一级市场取消发债潮涌。
在永煤控股发生债券违约后,一级市场信用债取消发行现象有所增加。11月11日至12月9日,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,全市场共有138只公司信用类债券因发行失败或主动推迟发行而取消发行安排,涉及债券面值总额1045.2亿元,成为年内取消发债最密集的时期。
今年以来,险资对国债的配置力度远超其他大类资产。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的数据显示,截至今年10月末,险资配置国债的余额增至3.06万亿元,配置占比较年初(1月1日)提升3.5个百分点,是险资对各类资产配置占比提升幅度最大的品种。
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,险资单个年度对各大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变化很少超过3个百分点,而今年以来险资对国债的配置力度可谓“超配”。对比来看,相较年初,10月末险资对银行存款的配置占比下滑了1.43个百分点,对证券投资基金配置占比下滑了0.33个百分点,对股票的配置占比仅微增0.35个百分点。
对此,保险资管人士认为,今年险资加大力度配置国债有两大原因:一是,为应对疫情冲击,超长期国债、抗疫特别国债等中长期品种供给上升,为险资增配国债提供了必要条件;二是,在资产荒背景下,高信用等级的国债符合险资长久期资产的配置需求。
险资增配国债
险资对债券的配置主要分为三类:国债、金融债、企业债。
今年以来,险资对国债的配置规模最大,增配幅度也最为明显。截至10月末,险资对国债的配置余额为3.06万亿元;对企业债的配置余额次之,达2.3万亿元;对金融债的配置余额再次之,达2.06万亿元。险资对这三类债券的合计配置余额为7.7万亿元,占险资运用余额的37%,是险资资产配置的核心品种。
近两年,随着利率下行风险的增加,险资加大了长久期债券的配置力度,尤其是国债的配置力度。记者梳理去年数据发现,2019年年末险资对国债的配置占比就较年初提升了2.6个百分点,在各大类资产配置比例提升幅度中为最大。今年以来,险资延续了这一配置风格。